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幸福的家庭與人生

        健康促進包括倡導個人和社區的健康認知,改變態度以促使行為的改變,及尋求改善健康的方法(Squyres, 1985)。「增加認知」、「改變態度」及「尋求方法」正是衛生教育的本質。這些策略亦同樣的運用在社區及解決造成健康不平等的社會和經濟的原因上。

        衛生教育是藉由教育的方式和力量,增進個人的健康知識,改變個人的健康態度,進而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實踐健康的行為,最終的目的是要維護並促進個人的健康,提昇人類生活的品質。

        健康促進是預防醫學的初級預防,著重於正面積極的健康,即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同時體力充沛又富有朝氣,所強調的是增進幸福安寧和生命的品質,而不只是壽命的長短。

        健康促進開始於人們基本上還是很健康時,即設法尋求能協助人們採行有助於維護和增進健康生活方式的社區發展和個人策略。一般來說,健康促進包含了衛生教育,且融入政治、組織、法律、經濟和環境等因素於一體的整合性策略(Green, 1979)。

        醫療科技健康服務的投資,不再是提昇健康的最佳途徑,取而代之的應是各類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策略和活動。因此,健康促進可說是第二次公共衛生革命的產物。

        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是導致慢性病的主因,為建立社區民眾健康的生活型態,結合公部門、社區熱心人士及團體,透過社區健康評估,擬訂健康促進方案,推動議題從老人照護、減重、戒菸、戒檳、健康飲食、體適能推廣等,辦理健康系列專題講座、活動、團體及衛生教育,推廣健康知識觀念,以達成社區整體健康的最佳狀態,並建立地域性的支持網絡,以落實三段五級的全面性照護。

        在自身部分,則應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規律運動的習慣與均衡飲食,擁有更健康的身體,才能應付更多挑戰,延緩衰弱,日後步入高齡時,自己可以獨立生活,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而這就是「活躍老化」意義。 如果沒有固定運動的習慣,則可善用科技,讓運動變有趣,例如使用你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與運動記錄軟體結合,記錄個人運動歷程和運動軌跡,讓運動更好玩。另外,年輕世代應多多關心公共事務,特別是政府為因應高齡化社會所推動的政策。如果有一套完善因應高齡化社會的政策,才能營造一個高齡友善的社會,老年時,才能過著安定、安心且安全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